“開學第一天小學倒閉”“手機NFC被隔空盜刷”“用病死豬做火腿”……這些荒誕消息近期在網絡上瘋狂傳播,甚至引發社會恐慌。公安機關公布的10起涉民生謠言案件揭露真相:這些謠言的制造者并非無心之失,而是為“吸粉引流”或推銷產品,故意編造虛假信息。他們的動機簡單而赤裸——流量和利益。
在互聯網時代,流量就是金錢。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,只要有關注度,就能通過廣告、帶貨等方式變現。于是,一些人鋌而走險,用謠言博眼球。例如,吳某課等人為吸粉,編造“手機NFC被隔空盜刷”的謠言,虛構路人被POS機盜刷、報警追贓的情節,引發公眾對移動支付的恐慌。朱某宏則捏造“用病死豬做火腿”的視頻,只為漲粉,卻重創當地火腿產業聲譽。企業同樣不擇手段:閆某為推銷農藥,散布“小麥病毒大爆發”的謠言,導致農民恐慌;彭某浩編造“廣東醫保資金赤字”,誤導公眾質疑醫保制度。
這些謠言制造的“流量生意”背后,危害遠超表面恐慌。比如“小學教師在教室去世”的謠言,讓學校陷入輿論漩渦,公眾對教育系統產生不信任;“貴州抓獲恐怖分子”的虛假警情,既引發社會恐慌,又削弱群眾對治安的信心。更可怕的是“破窗效應”——一條謠言傳播后,效仿者蜂擁而至,網絡空間充斥虛假信息,公眾逐漸失去辨別真假的能力。
根治謠言,僅靠打擊遠遠不夠,需從源頭切斷傳播鏈。首先,法律必須亮劍。互聯網非法外之地,對造謠者嚴懲不貸,平臺也需擔責,及時清理虛假信息。其次,提升公眾辨別能力。許多謠言因公眾缺乏媒介素養而擴散,需通過教育和宣傳,教會人們理性看待網絡信息。第三,打破“流量至上”的邏輯。平臺應優化算法,減少低質內容推薦,鼓勵優質創作,改變“博眼球就能變現”的畸形生態。最后,建立快速辟謠機制。熱點事件中,權威部門需第一時間發聲,媒體和平臺聯動澄清,避免謠言發酵。
謠言是網絡空間的毒瘤,而流量和利益是滋養它的土壤。清除這顆毒瘤,既需法律鐵拳,也需全民行動。作為普通網民,我們應堅守底線——不造謠、不傳謠、不信謠,共同守護清朗網絡空間。唯有如此,互聯網才能真正成為傳遞真相、促進交流的平臺,而非謠言肆虐的溫床。(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史網記)
寧夏新聞網(www.aqonline.com.cn)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建立鏡像
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 Copyright 2000-2012 NXNEWS.NET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寧夏銀川市金鳳區宜居路156號 郵編:750001 新聞熱線:0951-5029811 傳真:0951-5029812 合作洽談:0951-6031787